一、主要教学方法
- 实验教学课堂基础教学秉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
1).在教授雕塑基本技法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个人的思考、个人的观察、个人的创造。要求学生面对模特能有自己的感觉,要注先画速写,再作默写,然后再塑造。造型要整体,这个整体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几个体积所构成的空间关系形成的总体感受。
2).采取讨论式教学,“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关系。教员要尊重自然和每个学生的个性。不采取灌入式的教学,而是用讨论式的教授。强调每个学生的感受,以学生为主导。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具体的表现手法、手段。在对象面前,即便是用抽象语言的表达,只要经过合理思索,也是给与肯定的
3).“重视身教”,工作室的“本土”意识还表现在带点“作坊式”,这个“作坊式”不同于过去的师徒技巧的传递方式。教师和学生一同写生创作,可以有针对性的作教学示范。教员和学生一块儿工作,其目的不是学生模仿老师是怎样做的,重要的是可使教员和学生之间增进理解,可以更好的与学生产生积极互动。
2.实验教学课堂创作实践提倡“多观察、多体验、多实践”。
1).在一对一交流的常规教学基础上,有针对性、有主旨地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讲评、总结。以此鼓励学生参与交流,充分表述自己的艺术思想,在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氛围中,帮助学生理顺思路,深化艺术思考。
2).经常组织实习、考察,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安排学生走出课堂和校门,面向社会,感受历史,体验当下,接受文化的熏陶和生活的感染。实习、考察项目有西北文化遗迹考察、博物馆参观、当代艺术家走访,下厂实习体验。
3).强调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在进行审美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同时,也积极地投入到现代都市的人文景观建设中去。如:2007年开始与内蒙古三盛公黄河水利工程管理局合作建立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基地,和国际生态雕塑园。
4).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在材料课上,通过对艺术史中大师的作品范例分析,讲述雕塑的审美判断,及其风格演变,使学生建立材料雕塑和抽象审美的感性认识;在实践过程当中,进行阶段集体讲评和各别交谈,校正作品发展方向;作品完成时,配合汇报展,组织学生进行学术研讨,将材料知识和审美标准上升到理性层面。
5).除了加强课上的操作实践以外,鼓励学生对日常的生活敏锐感受,以养成善于把生活的丰富养分转化成艺术元素的习惯。鼓励学生以专业的眼睛去将生存元素,转换成艺术的符码。
3.实验教学课堂中强化动手实践能力,关注学科间衔接的易薄弱环节。
1).示范性授课,不论是技法训练和创作实践环节,尽可能以身作则地展示教师的思与做,这是很重要的。面对教师的表率作为,学生可以获得比单纯理论表述远为深刻和丰富的领悟。当然,这对老师的实力是一种挑战,但同时也会使学生和老师为追求同一个目标而相互促进。
2).强化实践操作教学环节,如直接金属雕塑课的主体部分是实践操作,目的是让学生在与硬质金属材料和工业成型方法的对话中,认识材料特性,以及材料特性和建构方式对所表达主题的影响,在主观创意、材料特性和加工工艺之间,找到最有效的表达方式。
3).强调与相关课程的衔接,注重课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各个材料课(如石雕、木雕、陶瓷、金属锻焊、青铜铸造等)的异同,这样更有助于廓清这些课程的目的,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另外,强调诸如现代艺术史等课程的配套,是学生在了解各材料在美术史中的坐标的同时,掌握国际研究最前沿的动态。
4).建立现代审美意识,这种建立在现代工业社会基础上的主要艺术表现方式进行重点实践和研究,建立现代审美意识的教育基础,以满足现当代社会群体对与表达精神层面的雕塑艺术的对话要求。
4.实验教学提供互动交流,重视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思路。
1).多媒体教学 ,通过音像、幻灯形式介绍、分析古今中外经典作品,打开视野,提高鉴赏力,从理论和观感层面上认识、了解专业领域的文化积累和前沿态势。
2).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邀请在专业领域有突出影响和一定知名度的中外艺术家授课,了解本领域的高度创作水平和前沿发展状态,引进新材料、新工艺,接触新思想和个性化的艺术经验。
3).吸纳学科新理论和成果,在每次课程开始,教师都会通过幻灯或视频的形式,与学生观摩讨论,雕塑艺术在当代艺术环境中的呈现方式和最新的国际专业研究动态。在当代多元化的语境中,雕塑艺术也不断呈更新着概念。所以,在课上除了讲授常规的雕塑概念之外,也对雕塑与其他学科相互影响和浸透的概念加以分析,以丰富雕塑的表达空间。
4). 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如金属材料雕塑课,在上课的初期,为确定作品在三周内的可操作性,教师会让初次接触金属材料雕塑制作的学生对将要制作的作品,有一个粗略的规划。学生不画计划草图,面对材料和工具设备直接开始创作,一旦开始实践操作,教师只会根据每个人的作品趋势、审美走向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在实践中找到创作的方向,并且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材料、工艺和主题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