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心动态
起跑在雕塑之路
——2013“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作品展”评述
发布日期:2013-12-03来源:雕塑系
  “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设立至今,已走过5个春秋,它一直为青年才子搭建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 参加“曾竹韶奖学金展”评选的青年学子,思维活跃,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其作品常常能够发人所未发,不拘一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013年“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共有全国17所美术学院和艺术院校参加,参展学生112人,作品137件,作品集中体现了本年度高等美术教育雕塑艺术的最新成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青年艺术家们有敏锐的洞察力,作品面貌也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形态,这些作品不断地丰富和拓展自身的领域,在空间、形态以及语言上有所突破,具有创新意识,传递出年轻一代对当今高科技、新材料、新媒介的热衷与应用,预示着雕塑创作向更宽广的领域进军。

作品风采管窥
  形式语言上看,(一)有的作品采用具象写实的方式,表达深层次的思索。如鲁迅美院李庆阳的《生命体·静物》雕琢出一组变形的日常用品,并赋予作品以“呼吸”的节律,通过循环的运动方式来表现生命的力量。北京工业大学刘宗的《往事》借用汉代彩绘陶俑的形式,将人物整体压扁,微微前倾,营造出强烈的压迫感,以江南水乡的窄阶及悬空的河岸为基座,更衬托出人物所承担的重压及面临的危机。四川美院朱培钢的《铁皮箱》、《两把稍大的夹钳》等作品,用大写意的底座,烘托极写实的雕塑主题,希望能传递出中国文化之中庸与包容的内涵。

  (二)与之相对应的是抽象形式语言,有深远的阐释空间。中央美院杜英奇的《我的戈多》用非理性非逻辑的结构,塑造了几个没有人性、没有表情、没有故事情节的人物,静静的在那里等待着,他们之间毫无关系,但却同时向观众讲述着他们共同的荒诞的命运;四川美院陆云霞《记忆》系列,《记忆》作品的原材料是上一件作品过程中所产生的碎屑,在上一件作品中,成品与废弃木屑是在同一时间形成,表达出对于时间问题的思考;中央美院娜布其的《无题》用具象的“睫毛”表现抽象的内涵,传达出一种细腻敏感的情绪。


  (三)还有作品意象形式语言,以意象形,借物抒情。北京工业大学景然的作品《境》借用墙面和地面这一直角形的构造,墙面部分为薄浮雕,呈现不规则的云雾形态,轮廓处与墙面缓缓衔接为一体,把真实的墙面幻化成为梦境中的一道水幕。人物形象为一个闲庭信步的少女形象走入其中。地面部分利用规整的长方形来表现平静的水面,在上面做出人物走过所留下的一片片涟漪,由远及近荡漾开来,形成一种飘渺静谧的境界;清华美院黄齐成的《乐山乐水》系列作品,用泥塑和不锈钢两种材质,营造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意境。一件是以传统的表现手法来揭示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意境,一件则用现代的表现手法展现了现代信息时代的文化特征。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艺术作品贴上标签。具象写实抑或抽象,都服务于艺术作品的表现需要。
  从作品的材质看,传统的泥塑注重雕塑的质感和肌理感,中央美院林智的《怕水》采用“包浆”的形式展现出作品的形态;木雕精准而细致,中央美院李展的《世界清净了》、中国美院巫澜的《父亲的一天》展现了精湛成熟的雕刻技法;金属作品有质感,中国美院肖彩的《延伸空间》具有力量的顿挫感。还有同学广泛运用声、光、电的设备,结合影像资料更全面的诠释作品的内涵。对材料的敏感与驾驭能力是雕塑创作的一个前提:有的作品选择了某种材料去诠释主题,有的是运用了材料被赋予的社会意义进行创作,还有些作品采用了新颖的材料,以及对材料物质性的把控去呈现作品。鲁迅美院钱威衡的《对海的向往》由326台二手半导体收音机和1000支天线组成,用收音机调频白噪声的音量控制,结合天线的运动轨迹,模拟大海的声音和视觉形象。整组作品是通过将工业化的废弃品制作模仿成自然波浪的形态,实在令人佩服!

   从内涵上看,有的作品反映社会问题,譬如对环境、道德问题的反思,广州美院张凯渠的《中华特贡》以龙凤为载体,在药酒、国画等中式语境中运用超写实的手法将它们真实地呈现出来,在这过程中消解了龙凤一直以来作为图腾存在的符号性,引发观者对文明及文化处境的思考;天津美院何画的《失乐园》通过塑造戴面具的动物,表现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有的作品反观内心,表现人们之间的疏离感;湖北美院汪甜的《洗》隐喻当下的社会现象,我们需拂去的不只是污垢,还有内心的尘埃。

形神兼备“尽精微”
   共有5名同学获得今年的“曾竹韶雕塑奖”,其作品在观念和技法上更胜一筹:
   立足于“写实”的雕像语言,亦可贯穿 “写意”的思想。中央美院李展的《世界清静了》通过一组木雕着色肖像创作,表现出厚重的体量感,看似随意组合的题材有一种别样的抒情之美和返璞归真之意:和猫一起发呆的男人,好像打着手语似的女人,瞪大牛眼的毕加索,将衣领罩住脑袋一脸苦相的贾科梅蒂……李展初次参加2008年第一届“曾竹韶奖学金”展览便获得大奖,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他说自己并没有刻意想要去表现什么,而是在创作的过程中非常投入,内心感到十分宁静。这一组具象木雕制作手法纯熟,雕刻非常精细,风格冷峻,人物的眼神具有穿透力,形与神结合的非常精妙。香樟木的纹路在作品中可以因势赋形,形的表面被无数次打磨后呈现出紧致、膨胀、充盈、无所缺损、滴水不漏的效果。看似没有什么主题,也没有什么玄妙费解的寓意,却是一种自在状态的真实流露和艺术表达。

   雕塑的空间性与时间性可以找到契合点,中国美院张俊的《致我们悄然逝去的青春》采用微电影的形式,赋予作品以动感和律动的气息,是一种“运动雕塑”。作品表现的是两张写有日志的纸变成两在翩翩起舞的人,作品无论是从人物动态、环境渲染还是配乐等都做得很到位,几分钟的短片将人青春时期萌发的各种感情描写的淋漓尽致,片子情感传达得相当细腻感人。张俊在谈到自己的创作历程时,提到了他曾经的舞蹈学习经历,并且以自己的故事为蓝本,以书信为材料。他的作品将空间的动感与时间的线性很好的结合起来,没有停留在形式的观感上,而是内涵深远,十分感人。
 
  作品与观众的互动也十分重要,鲁迅美院汤杰的《本末》即是如此。观众碰动作品的摆锤,在有限的时间里摆锤一直走向静止,当摆锤静止,石头也静止了。整个装置作品,将最传统最本质的元素(石头、水、摆锤)与最现代的媒介(声、光、电)结合起来,当左边的摆锤偏离中心运动时,中间的石头就开始做无序的运动,并且有些石头敲打着底下的木板发出声音,右边的投影播放着宇宙星系运转的视频。观众参与到作品的运动轨迹之中,可以引发对宇宙人生的深层次思索。

  具象雕塑可以淋漓透彻地传达内心的微妙情感。中国美院巫澜的《父亲的一天》截取了作者记忆中父亲生活的一些片段,采用木雕透雕的形式,结合“一点透视”的手法,创作木雕多层透雕,传达出一种私人的记忆。她说:“原本以为具象雕塑会越来越少,但今年参加奖学金,发现并不是这样,有很多作品仍然执着于中国传统和民族的观念。”她的作品雕琢细腻,场面感人,传达出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纪实性雕塑通过展现一个时间节点以给人震撼,中国美院黄岩的《片刻》描述中国第一批灰水泥的房改房,作品展现80年代的家居场景,并且用蜘蛛网罗织。他说,这样一种纤维艺术,可以把一种思念的情绪具体化,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作品捕捉瞬间的体验,蒙上一层温暖、怀旧的色彩,留给人思考的空间。
  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好的雕塑作品要具备如下的特质:一、雕塑技法比较娴熟。二、作品具有一定的内涵深度,有多元的阐释空间,需要读者慢慢品读。三、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较强的创新意识。   

各有千秋“致广大”
  此次曾竹韶奖学金共有20名同学获得提名奖,作品形式丰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中央美院娜布其的《无题》雕琢出一个大睫毛,并配以视频,试图以具象的物体作为基础,呈现出一种抽象的视觉效果,以情绪作为最主要的表达出口。作品最后的面貌是介于抽象与写实之间,它不完全仿真,而是把每根都做的很粗。别人问她的作品展现的是真睫毛,还是假睫毛,她觉得这不重要,也没有想它的社会意义,关键是雕塑的形式在吸引她,让材料自身说话。

  传统的材料,经过巧妙的处理,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中央美院林智的《怕水》直接用泥表现一个与水相关的老场景。颜色为泥的本色,并且不经烧制,力图保持材料的完貌。通过包浆处理所产生的效果,让人们对泥产生新的理解。他这样谈自己的创作历程:“根据泥这个材料的特性,包完浆之后颜色会变浅,给人老照片的感觉,所以最后做了一个老场景。每一个小物件要是单拿出来感觉很不真实,但是在大场景中就很有气氛。”
  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是有益的尝试。清华美院黄齐成的《乐山乐水》,由两件雕塑构成,一件泥塑铸铜,一件不锈钢组合,用不锈钢丝来展现山水画的意境。黄齐成谈道:“我发现传统山水画的形式与现代的无线电波的形式异常的相似,不锈钢丝的材料比较符合表现无线电波那种轻盈的感觉,同时也是易于实现的。每根不锈钢弯出来的造型与无线电波的波峰比较相似,这也是一个切合点。”

  对材料的探索与实践可以带来新的创意点,天津美院何画的《失乐园》塑造了一群戴口罩的动物,轻快、柔性的雕塑语言中透露着一丝现实批判的沉重,但愿《失乐园》不会成真,寓言不会变成预言。作品从两方面对材料进行了探索和理解:一方面是软材料在雕塑创作中的发生、运用和在现代艺术语境中所产生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为“拾来之物”带来新的创意点,通过再创造,赋予作品新的意义。

  参评的作品都非常有特色,在此不一一枚举,没有获奖的作品也在雕塑语言和技法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值得一提的是,新媒体、新材料有越来越广的应用。大部分同学认为艺术不限形式,新媒体是一种手段,是时代发展的步伐,应该把它作为一个研究的方向。因为每一种材料都是有生命的,可以与之进行对话,材料的呈现与时代紧密相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作为刚刚毕业的高校学生,他们觉得自己担负着尝试新事物、新方法的责任,这是现当代艺术形式多元化的体现,也是雕塑语言进一步丰富的体现。还要更加注重形式与神韵的结合,因为真正美的东西才是永恒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第一个面向全国美术院校雕塑专业青年学子的奖学金,它汇聚了各大美院的精英力量。四川美院陆云霞说:“它让我看到了各大美院在教学和理念上的区别,当齐聚一堂的时候,如此丰富和多元,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同学之间交流的平台,这对我们来说本身就开阔了眼界,也是对外在雕塑创作和内在个人作品发展的很好的梳理。” 艺术背后的沉思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些雕塑作品的背后,可以看到青年艺术家们的社会责任感,作品给人以玄妙的感受、富有启发性,这也是文艺的责任。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提供了一个驰骋艺术想象力的平台,激励极具创造精神的艺术学子,由此引领中国艺术与文化的继往开来。        
  孙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