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生活
师生共话
"门内门外"雕塑系秋季材料实践课小记
发布日期:2011-02-23  来源:雕塑系

【编者按】
  2011年9月,雕塑系二、三年级学生80多人前往黑龙江小北湖林场、福建崇武、江西景德镇、山西宇达和京郊工厂材料教学基地,历时一个多月完成材料实践课。此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外出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师生们的下乡总结和我们对雕塑系主任吕品昌老师的采访可知,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在此行中收获良多,感慨良多。


门内的材料基础课
  吕品昌:雕塑系为适应当代艺术的要求,在美院搬入望京校区后对课程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打破原来单一以泥塑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将抽象艺术教学加入教学体系。材料作为抽象艺术的重要切入点,其基础与泥塑基础一样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开设了材料基础课程,目的是导入艺术思维、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安排在二、三年级秋季的6周材料实践课程,就是雕塑系重要的材料基础课。以前,这门课程都在雕塑系本部完成,今年因为雕塑楼加层建设,所有材料工作室都无法开放。为保证教学,系里在院领导的协调下组织了这次大规模外出教学。


门外的状况
  木雕工作室学生:在清新的空气中,不断变幻的山林秋水之间,悠然自在地挥动着木槌,雕刻着每个人心中的意象……何等地悠闲,何等地辛劳,何等地有意义!
  石雕工作室赵磊:我们深入到一个与我们没有人际关系的地方,享受不可多得的独立工作时间、封闭性空间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学生们如饥似渴地吸取,达到了足够专注的创作状态。
  吕品昌:在学校,材料选择很有限,部分材料还牵涉到费用问题,而此次材料课程,各个基地基本上免费为我们提供各种材料和技术帮助。没有后顾之忧,同学们就可以放开手脚思考问题:选哪块木头、哪种金属,做什么造型……当他更多地去考虑这些问题时,就会有独立艺术家的感觉。


门外的创作
  金属焊接工作室学生:同学们充分利用便利的条件,运用铁、不锈钢、铜等各种金属材料,尝试各种形制、肌理、造型、工艺来做自己感兴趣的物品,来丰富自己的学习和创作。
  吕品昌:我们将陶瓷和石雕教学基地选在有深厚文化积淀和悠久技艺传承的江西景德镇和福建崇武,同学们在那里深入接触了传统的工艺技巧,也了解到当地对当代艺术观念的诉求。只要大家持有开放的心态把握材料研究,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民间对材料、技艺的认知和解读,再加上自己创新活跃的思想,并且充分利用当地的技术优势,就能完美地呈现我们的新思想、新观念,创造出超越传统也超越自我的作品。


门外的老师
  木雕工作室学生:在创作讨论过程中,萧立老师细致的分析、精到的点拨让大家受益匪浅。此外,他还和同学们一起挑选木料,为大家示范电动工具的运用,教大家磨刀和雕刻……
  吕品昌:雕塑系非常强调教员的示范作用,特别是材料教学。所以,这次许多老师都在基地和学生一起做作品,这对同学们很有帮助。此外,通过这种示范,同学们可以看到面对同样的材料时师生的不同处理方式,从中得到启发。


门内的支持
  石雕工作室学生:9月12日中秋节,吕品昌老师、张伟老师等到崇武石雕教学基地给同学们带来了最温暖的中秋问候,同学们虽身处他乡,但仍感到家乡般的温暖!
  陶瓷工作室学生:10月6日,谭平副院长、王晓琳处长和吕品昌主任到景德镇探望我们,不但给了远离校园的我们一份惊喜,更是鼓舞了人心!
吕品昌:这样大规模的外出授课,牵涉到经费、低年级同学的文化课、安全等复杂的问题,非常感谢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的院领导和教务处!


门外的成果
  陶瓷工作室教师安然:课程中部分作品在“门内门外”展览中呈现出来,从不同层面反映出每个学生面对生活与成长不断进取的积极态度,也体现出每个学生独具个性的创作思想轨迹,这是一种自我超越与品位提升的历练过程。
  吕品昌: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都是不可或缺的,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展览名称“门内门外”强调了课堂教学的延续性和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关联。展览中的作品应该说完全超出了我们对材料课水平的想象,同学们很好地把握了材料表现语言的特质,年轻人在与材料的碰撞对话中找到了造物的幸福感,创造者的天性以一种健康自信的形式呈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这次下乡的作品无论从技法和艺术上的思考上都比课堂作品更有深度;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超过以往任何一年的课程成果!


门内门外的往来
  吕品昌:一个学生被景德镇、崇武的人文环境所影响,必然选择陶瓷、石雕为手段做作品。他回到美院后,环境变了,接受的信息也变了,可能就不做这种材料了。这没有关系,因为材料课程是基础,我们让学生接触到每种材料,但他们依然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做今后的选择。采用哪种材料,取决于他自己内心的呼唤和对作品的思考。如果说某种材料与他的表达有关,他自然而然会想到它,这种材料记忆就可以延伸他的艺术方向。



大学生记者站 彭伟华/文
雕塑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