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师专栏

转型时代的直接金属雕塑

——关于指导“钢铁之夏”的几点思考

发布日期:2014-11-27 来源:央美雕塑系
2014年暑假,“钢铁之夏——国际青年金属雕塑创作营”在太原举行。活动为期一个多月,来自包括中央美术学院在内的,世界各大美术学院的79名学生,在技师和助手的帮助下,创作了大型直接金属雕塑178件。
到目前,青年金属雕塑营已经举办了四届,共创作350多件作品。这些原创性很强的作品,从质量和数量上,都是史无前例和绝无仅有的。其中一部分优秀作品,已经放置到了城市中心地带和风景区。
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同时,雕塑营的模式也在提醒我们反思金属雕塑到底要做的是什么?现场创作的好处是什么?学生在学院中到底要学什么?雕塑营的意义又在哪里?

刘芳 《梦城1》160×130×700cm 卷扬机、减速器等


王川 《碑》180×120×510cm 机床、石头等


郭慧婷 《矿之鼎》300×200×350cm 矿车车底、矿车车斗、铁轨


一·金属雕塑要做什么?
一般来讲,好的艺术作品永远都是充满新奇的想象,可以与观众共鸣或启迪思想。其实艺术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但如果具体到雕塑营创作,我觉得上乘的直接金属雕塑作品还是具备几个典型特点的:
1、一百年前,毕加索将自行车零件转换成牛头雕塑,手法简洁并富有神奇性,他把机械结构原有功能消解后,转换成了历史文化符号。在这个由工业社会向电子信息环境转型的时代,那些的粗重的机械设备就必然成为这个大潮中的沉积物而积淀下来,艺术家们就通过想象的魔棒点石成金,变废为宝,并提炼出最具典型性的符号,创作出反映时代的作品。

Juan Carlos Abarca 《铁树开花》500×180×180cm 钢板、钢筋、小钢珠


2、将机械结构转换成公众参与性很强的公共艺术作品,并仍然保留原有的工业美感。严格地讲,西方概念的现代主义雕塑在中国就没有完全地开花甚至结果。众所周知,中国现代艺术没有像欧美那样,受到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要想做出地道的直接金属雕塑,并使其走向公共空间,一方面要在学院中学到的欧美历史中的总结出来的关键知识,另一方面作品本身与观众的互动性,也是要考虑的。这种互动性除了身体方面的参与,还包括心理的共鸣。
3、将机械结构随机组合,进而将其升华成接近于人们幻想世界的,富有诗意的新秩序。面对这些千奇百怪的设备零件的时候,在学院中学到的抽象秩序美感,空间界定原理,体量互动的概念等等,就成了通关秘籍。从大形态的势,到小细节的意,都可以体现出在学院的学到的抽象基础和天赋兴趣取向,这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协作。

陈麓旬《宫》530×530×350cm 钢管、齿轮等


4、尽量利用历经岁月的材料,比如经过外力强烈扭曲过的金属材料,这样的东西总能引起观者对神奇力量的联想,这种联想也正是直接金属雕塑所要表达的重要元素。举一个西班牙雕塑家齐力达(eduado chillida)的例子,我们从他不同体量的雕塑中,总能发现在其中有一种“场”,类似于“上帝的力量”。那种力的量或是来自于自然的风化剥蚀,或是来自于人工的挤压扭转,雕塑的限制和优势都在于用一种静止的形式,将力量凝固下来。那些工业加工的机械结构,本应是的中规中矩的,在这些力量的作用下,“软化”下来并呈现有机的形态,并在某种程度上,与生命有了联系。
这样来分开描述,是想从对比中得到它们的含义,难免偏颇不周,其实这些作品的形式与属性,许多都是交叠相通的。对时代的审视与表达,从思想上是具有关联性的。

张正 《燃石1#》290×280×200cm 钢管、钢板



二·现场创作的意义
雕塑营就像艺术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练兵场,与技师和工人的交流,甚至交情,直接关系到作品创作的效率、完整性。对制作团队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并以最佳的表现力度呈现自己的作品,这是艺术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要学习的本事。
现场直接真材实料地焊接大铁块,有其特殊的方式:第一步就是“发现”。走进堆成小山的材料堆时,那些漏油的各式机床,非人工力量摧毁的矿车,扭曲纠结的螺纹钢……如果创作者调动每一根神经去观察和倾听材料所带来的信息,寻寻觅觅中,思维被逐渐激活。抱着尊重材料的态度,那些废钢铁的形态就有了意味。剥离开层层表象,探求最深层的本质,慢慢地,它们所属的时代文化背景也渐渐地浮现出来,周围的一切都仿佛有了厚度和生机……

陈啸东 《塔》260×230×290cm 方管、角钢等


第二步应该是“冥想”。当找到自己有感的材料之后,就要在心理框架上对其进行“搭建”。无论是用型材构成生发,还是零件与设备的组合,或是两者同时兼顾。这种搭建都是随机的,但却总是按照一定次序或规律的轨道在前进,这个过程是在和谐与打破和谐之间交替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雕塑形态的“流动不居”是常态,雕塑家们经历了与材料与工艺无数次的交火与和解。感性的推动与理性的修正使一切都鲜活起来,却不失规矩。一件作品从创作的起点到终点,对于偶发因素随机应变的选择与思考,可以说是直接金属雕塑的灵魂。
第三步“交融”。做到一定程度,艺术家与那些废铁有了“同于万物”的感觉,这种平等与尊重使艺术家得以无碍地把感情注入到对象中,这时艺术家自己仅仅作为“中介”,来让雕塑的生命自然地生发出来。在复杂的直接金属雕塑的创作中,做到这一层,过程已经是在享受了。
当青年雕塑家们带着各自的天赋和不同学院教育背景,从开始的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到逐渐与材料相识相知,甚至相爱。进而将天马行空的想象,融入到鲜活的机械美感当中,直到让雕塑自己由内而外地生长出来,自足,自在,无我,无为……

郭雪洁《一块布》230×150×170cm 牛头钯、铁板



三·学院的必修课
在美术学院材料教学中最必要的,我认为是系统训练的现代雕塑造型能力,以及从实践操作中得到的扎实的金属材料与操作经验。这些童子功,是要拿来和扩展的创作平台作对接的,也是在现代雕塑教学中最应该学习的本事。国内直接金属雕塑教学的探索之路,从无到有,到形成规模,直到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系统的教学系统,是经过了一个渐进的过程。早期大家对金属雕塑的认识只建立在材料的物质意义上,以为只要用了金属材料制作的雕塑就叫金属雕塑,所以大部分那时候的作品其实还没有完全脱离具象的藩篱,之后大家逐渐利用点线面的元素做一些抽象构成的尝试,材料和空间秩序的元素被逐渐地被考虑进来,最近今年,材料本身的特性,成型工艺的挖掘,建构过程的控制,被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创作中来。
无论选用何种成型方式,直接金属雕塑都要考虑几个基本问题:造型与理念是否统一;材料及工序是否可行;是否最恰当地运用了雕塑形式的力量了体现工业文明的精神。

孟彬 《钟韵》350×500×600cm 锅炉、铁链等



四·雕塑营的意义
1、对于学生来讲,将初次面对大型工业部件所带来的震撼与自己的专业经验对接,无疑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创作一旦进入状态,就可将学院所学的造型理论及创作经验,通过雕塑营这样一个技术与资金的支持平台,用大规模的雕塑形式自由而充分地体现出来,学会去面对专业上的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年轻艺术家成长的必经之路;还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不同群体的生活生产节奏,学会与助手及其他支持力量有效合作,甚至要学着怎样面对媒体和公众阐释自己的工作;作品的创新性和学术性,要与公共艺术所要求的完整性和公众互动性达到平衡……
2、对于美术学院来讲,可以通过这种开门办学的形式,让学生将学院所学直接应用于对社会的服务上,从而搭建学术与社会实践的桥梁;另外,让学生走出校园,互相交流开拓视野,集中攻坚提高眼界。在对艺术生产和社会生产的融入中,思考学院之必学。
3、对于一座面向未来的城市,可以通过这种与国内国际顶级美术学院合作办雕塑营的方式,以这些带着深深工业时代印记的符号元素,来逐步推广原创雕塑,来丰富和提升自己的文化面貌。

戴丽娜《重生计划石1》310×200×380cm 高压线塔、铁皮筒


概而言之,雕塑营的创作,是把来自于社会的资源,经过艺术的再生产后,再回归社会。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被社会接受和认同,由此迈出走向独立艺术生活的第一步。雕塑营的突出优势在于集体集中创作,这很利于艺术家持续保持良好的状态,进而锻造出扎实精彩的作品。年轻的作者们虽然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但相似的学院教育背景,使他们迅速走到一起,共同锻造了这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并代表时代精神的作品。经过数年的积淀,雕塑营已逐渐成为年轻金属雕塑家的“西点军校”。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 孙璐